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我市文旅系统引发热烈反响
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我市文旅系统引发热烈反响
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
□ 南京日报/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子俊 鲁舒婷 朱彦
绘就发展新蓝图,擘画未来新局面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,鲜明提出“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”这一目标,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,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任务,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发展作出了宏阔擘画,引发我市文旅系统干部群众热烈反响。
大家表示,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,在文旅领域以高质量发展的过硬业绩坚决扛好挑大梁的省会担当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
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,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全会对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,对南京文旅系统而言,是鼓舞,更是激励。
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,为我们奋进新征程指明了方向。我们将乘势而上开新局,实干笃行启新程,努力在文旅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。”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接下来,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构筑文化艺术创作高峰,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,拓展智慧应用平台,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,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;坚持守正创新,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,构建大保护格局,加强文物科技创新,推进不可移动文物可视可控安全监管平台建设,完善考古前置“南京模式”,深入实施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,持续开展西街遗址、薛城遗址考古调查、勘探和发掘工作,继续做好明故宫遗址的主动性考古研究工作,持续推进湖熟文化考古探源工作,推进南京城墙申遗工作;推进“博物馆之城”建设,出台激发博物馆活力若干政策,鼓励夜间开放、举办特色展览、开发文创商品,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,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研学旅游目的地;促进文商体旅融合发展,持续提升文旅消费体验和活力,打造“演艺之城”,不断丰富升级“跟着演出(赛事)游南京 乐享‘1+3’优惠活动”,继续推进“无限定空间”非遗进景区、非遗进社区等,依托明孝陵、明城墙、海丝遗址等,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入境旅游产品体系,塑造世界级文化遗产旅游品牌。
市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坚决贯彻落实全会精神,把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核心任务,高质量谋划并扎实推进“十五五”时期文艺工作,团结带领全市文艺工作者奋力开创文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。通过完善创作机制,激发创造活力。紧扣重大时间节点,加强现实题材规划引导,健全精品孵化和激励机制,力争在“十五五”期间推出一批体现南京特色、彰显时代风貌,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文艺作品。通过构筑人才高地,激活创新源泉。注重为名家大师施展才华搭建舞台,着力扶持青年人才、团结“文艺两新”,为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注入“人才活水”。通过促进融合发展,释放创造潜能。引导文艺工作者、爱好者运用新技术进行艺术探索,推动网络文艺、数字艺术等新业态发展;深化文商体旅展融合,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新场景、新空间,让创新创造活力转化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。
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
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,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。
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,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,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。这为我们的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、提供了遵循。”南京市演艺集团党委书记、执行董事、艺术总监杨庆锦表示,将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,持续加强文艺精品创演,推出更多“叫好又叫座”的舞台艺术精品,不断加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,展现南京文艺力量;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,主动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,积极探索新业态、新领域协同创新与专业合作,深化文体旅及线上直播等“演艺+”多业态融合发展,开发打造更多新演艺空间和新文化消费场景,推动高品质演艺内容走进景区、博物馆、街区、商圈等地,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精准触达,努力为繁荣发展南京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更大贡献。
认真学习全会精神后,南京电影协会及影视服务产业从业者深感振奋,表示将接续奋斗,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,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。南京电影协会秘书长周正表示,南京已集聚250余家微短剧及相关企业,2022—2024年累计出品微短剧1500余部、营收达40亿元,初步形成全链条布局。接下来,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,加大创新力度,推动AI等前沿科技与电影创作深度融合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提升作品的科技含量和艺术水准;深化改革,完善产业服务体系,优化营商环境,吸引更多优质资本和人才入驻,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交流合作,扩大南京电影的影响力。
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
全会提出,大力繁荣文化事业,加快发展文化产业,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。
“全会擘画的蓝图高瞻远瞩、催人奋进,对我们考古工作者而言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。”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马涛表示,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,在保护传承中华文脉、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中展现新作为,为谱写“强富美高”新南京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文化力量。立足本职,在文化传承创新上精益求精,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、文化数字化等国家重大工程,通过严谨的考古发掘与深入研究,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认识,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展现南京担当,作出南京贡献。顺应时代潮流,积极拥抱数字化、智能化技术,探索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提升考古研究、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水平,让沉睡在地下的文化遗产,以更鲜活、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呈现给公众。
“全会精神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。”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副院长龚巨平表示,“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,要构建起系统完备、科学规范、运行有效的保护传承治理体系。这对于南京这座拥有厚重历史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而言,尤为重要。”接下来,研究院将强化系统治理,完善保护传承的“顶层设计”,建立健全覆盖全域、全要素的保护管理机制。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,进一步完善从普查认定、保护修缮到展示利用、监督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政策链条,形成保护合力,确保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、整体性的守护。此外,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,运用数字化展示等新技术,讲好南京故事,传播南京声音,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文化动力。
南报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