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工风采展播 | 黄建国:26载与“铁牛”为伴,用匠心守护叉车安全线
在南京永合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的车间里,有这样一位“叉车达人”:他从1997年南下打工接触叉车起,便与这台“铁牛”结下不解之缘,26年来深耕岗位、苦练技能,不仅在各级竞赛中屡获佳绩,更用“眼里有活、心里有弦”的坚守,成为同事眼中的“安全标杆”。他,就是南京市劳动模范—黄建国。

以赛砺技,从 “新手” 到 “叉车状元”

1997年,刚到羊城铁路总公司大朗车站装卸公司的黄建国,第一次握住叉车操作杆便对这份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。“别人觉得叉车操作枯燥,我却能在精准装卸中找到乐趣。”为了提升技能,他利用休息时间钻研叉车工作原理,跟着老师傅学习保养技巧,甚至把宿舍里的图纸翻得卷了边。
这份执着很快有了回报。同年,他在羊城铁路总公司“叉车大练兵、大比武”中一举夺得第一名;随后又在广铁集团公司“林德叉车操作比赛”中斩获第二名,成为行业内小有名气的 “技术能手”。2019年,已扎根高淳的黄建国再次站上赛场,代表永合高分子有限公司参加高淳开发区叉车竞赛,凭借稳定发挥和精湛技艺,将第一名的荣誉收入囊中。在技能领域的突出表现与对岗位的不懈坚守,2021年,黄建国荣获 “南京市劳动模范”称号,这份沉甸甸的荣誉,既是对他多年技能深耕的肯定,更是对他敬业精神的褒奖。“每次比赛都是一次检验,更是一次学习的机会。”黄建国说,竞赛让他看到了技能提升的无限可能,也让他更加坚信 “干一行、爱一行、精一行”的职严守规范,把“安全”刻进每一次操作
“开叉车不是开汽车,咱们手里操纵的是有力量的‘铁牛’,安全意识必须放在第一位!”这是黄建国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如今公司使用的2.5吨至3吨载重锂电池平衡重叉车,他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每一个操作细节,但每次上车前,他依然坚持“绕车检查”的习惯:看轮胎气压、查车身漏油、试喇叭灯光、验刹车灵敏度,“这些步骤看似麻烦,却是保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,缺一不可。”
在多年的实践中,黄建国总结出“八个不准”操作准则,成为同事们争相学习的“安全宝典”:不准超载偏载、不准货叉载人、不准高速转弯急刹车、不准视线受阻时前行、不准坡道转弯、不准工作时打闹、不准身体伸出驾驶室、不准疲劳酒后驾驶。“比如货物太高挡住视线,必须倒车行驶,或者请人引导,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。”他不仅自己严格执行,还经常在班组会上分享安全案例,手把手教新同事规范操作,用实际行动守护车间安全。
悉心呵护,待 “战友” 如待亲人

“叉车是我们的工具,更是我们的战友。你对它好,它才不会在关键时刻‘掉链子’。”在黄建国眼中,叉车早已不是冰冷的机械,而是并肩作战的伙伴。日常工作中,他坚持“边工作边学习保养”,每次作业后都会按照标准流程做好收尾:货叉完全落地、拉紧手刹、熄火拔钥匙,再把叉车停到指定区域,绝不堵塞消防通道和货道。
有一次,车间一台叉车出现轻微漏油,同事们没太在意,黄建国却立刻停下手中的活,仔细检查油管接口,直到找到问题并协助维修人员处理好才放心。“保养时勤快一点、仔细一点,操作时就能少一点风险、多一分安心。”他说,这些年经手的叉车从没有因为保养不到位出现故障,这既是对工作负责,也是对自己和同事的安全负责。
匠心传承,让技能与安全 “薪火相传”

“安全驾驶和日常维护,说到底就两句话:开车时眼里要有活,心里要有弦;保养时勤快一点,仔细一点。”如今,黄建国依然坚守在叉车操作一线,不仅自己保持着零安全事故的记录,还主动承担起“传帮带”的责任。每当新同事遇到操作难题,他总是耐心指导;发现好的操作窍门,也第一时间分享给大家。
“一个人的技能再强不算强,大家都能安全高效地工作才是真的好。”黄建国说,未来他还想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,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更多人提升技能、重视安全,为高淳区企业的安全生产贡献一份力量。
从青涩的打工者到优秀的技能人才,从赛场的“状元”到车间的“安全标杆”,黄建国用26年的坚守诠释了“工匠精神”的内涵。他的故事,也成为高淳区职工立足岗位、追求卓越的生动缩影。
高淳区总工会